MG不朽情缘游戏平台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 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
来源 :本站 浏览数: 3005 发布日期 :2019-09-0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 。发展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养猪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但产业布局不合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 ,一些地方忽视甚至限制养猪业发展,猪肉市场供应阶段性偏紧和猪价大幅波动时有发生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产业的短板和问题进一步暴露,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下降较多,产能明显下滑 ,稳产保供压力较大。为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立足当前恢复生产保供给,着眼长远转变方式促转型 ,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更好满足居民猪肉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

(二)发展目标。生猪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稳产保供的约束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猪肉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到2022年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 ,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到2025年 ,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三)省负总责。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稳定生猪生产 、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导,出台专门政策 ,在养殖用地、资金投入、融资服务、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优先安排、优先保障。生猪主产省份要积极发展生猪生产 ,做到稳产增产 ;主销省份要确保一定的自给率。各地区要增强大局意识,把握发展阶段,尊重市场规律,不得限制养猪业发展;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尽快将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切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 。

二 、稳定当前生猪生产

(四)促进生产加快恢复。继续实施种猪场和规模养猪场(户)贷款贴息政策,期限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 ,并将建设资金贷款纳入贴息范围。对2020年底前新建 、改扩建种猪场、规模养猪场(户)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动物防疫、环境控制等设施建设 。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省级财政要落实生猪生产稳定专项补贴等措施,对受影响较大的生猪调出大县的规模养猪场(户)给予临时性生产补助,稳定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不得对养猪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盲目限贷、抽贷、断贷 。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上 ,要把支持恢复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对发生过疫情及扑杀范围内的养猪场(户) ,提供便利 、高效的信贷担保服务。

(五)规范禁养区划定与管理。严格依法依规科学划定禁养区 ,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 、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养殖区域之外,不得超范围划定禁养区 。各地区要深入开展自查,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划定的禁养区立即进行调整 。对禁养区内确需关停搬迁的规模养猪场(户),地方政府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各省(区、市)要于2019年10月底前将自查结果及调整后的禁养区划定情况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备核。

(六)保障种猪、仔猪及生猪产品有序调运。进一步细化便捷措施,保障符合条件的种猪和仔猪调运,不得层层加码禁运限运 。优化种猪跨省调运检疫程序,重点检测非洲猪瘟,对其他病种开展风险评估,简化实验室检测 ,降低调运成本。将仔猪及冷鲜猪肉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范围。2020年6月30日前,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 ,免收车辆通行费。

(七)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 。进一步压实政府、部门和生猪产业各环节从业者责任,不折不扣落实疫情监测排查报告 、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生猪运输和餐厨废弃物监管等现行有效防控措施,确保疫情不反弹,增强养殖信心。坚持疫情日报告制度,严格实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对瞒报 、迟报疫情导致疫情扩散蔓延的,从严追责问责。落实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加快补助资金发放,由现行按年度结算调整为每半年结算发放一次。对财政困难的县市,省级财政要加大对扑杀补助的统筹支持力度 ,降低或取消县市级财政承担比例 。

(八)加强生猪产销监测 。加大生猪生产统计调查频次,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建立规模养猪场(户)信息备案管理和生产月度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生猪生产形势变化。强化分析预警,定期发布市场动态信息 ,引导生产 ,稳定预期。

(九)完善市场调控机制。认真执行《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严格落实中央和地方冻猪肉储备任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冷库资源参与猪肉收储 。合理把握冻猪肉储备投放节奏和力度,多渠道供应销售猪肉,确保重要节假日猪肉市场有效供应 ,保持猪肉价格在合理范围。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发展禽肉、牛羊肉等替代肉品生产。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保障市场供应。

三、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

(十)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对新建、改扩建的养猪场(户)简化程序 、加快审批。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支持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猪场(户)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支持规模养猪场(户)提升设施装备条件。深入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在全国创建一批可复制 、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场。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支持养猪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 。

(十一)积极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鼓励有意愿的农户稳步扩大养殖规模。各地区要创新培训形式,帮助中小养猪场(户)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各地区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中小养猪场(户)改进设施装备条件 。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与中小养猪场(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采取多种方式服务中小养猪场(户)。对散养农户要加强指导帮扶 ,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清退 。

(十二)推动生猪生产科技进步。加强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投入,推动核心育种场建设与生猪产能相适应,支持地方猪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积极支持养猪场(户)购买优良种猪精液。推进生猪养殖抗菌药物减量使用,实施促生长抗菌药物退出计划 ,研发和推广替代产品。加快推进生猪全产业链信息化,推广普及智能养猪装备,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十三)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继续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将符合条件的非畜牧大县纳入实施范围 。推行种养结合,支持粪肥就地就近运输和施用,配套建设粪肥田间贮存池 、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施用设施等 ,打通粪肥还田通道 。各地区要建立健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及时足额落实地方补助资金 ,确保无害化处理企业可持续运行。

(十四)加大对生猪主产区支持力度。统筹资源环境条件 ,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支持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全产业链布局 。鼓励生猪主销省份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 ,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 ,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发挥生猪调出大县支撑保障作用,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支持力度,增加奖励资金规模 ,优化生猪调出大县动态调整机制 ,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 、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十五)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统筹做好非洲猪瘟以及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加快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加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提升养猪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加快实施分区防控,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设无疫区和无疫小区。

(十六)强化疫病检测和动物检疫。加强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支持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设施装备,改善基层兽医实验室疫病检测条件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 ,推行政府购买社会化兽医服务。指导督促生产经营主体配备检测设施装备 ,提升自检能力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检疫规程,认真履职尽责。严肃查处不检疫就出证或无正当理由拒绝检疫出证等违规行为。

(十七)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 ,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结合建立执法事项清单,落实动物防疫执法责任,突出强化动物防疫执法力量 。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配备与养殖规模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防疫检疫等专业技术人员,县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必要时采取措施增强工作力量。地方财政要保障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 ,落实工资待遇和有关津贴,确保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工作正常开展。

五、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

(十八)加快屠宰行业提挡升级 。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  ,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 。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加快小型生猪屠宰厂(场)点撤停并转 。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对不符合检疫检测要求的屠宰厂(场)  ,要依法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责令关停 。鼓励生猪调出大县建设屠宰加工企业和洗消中心,在用地 、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十九)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 。顺应猪肉消费升级和生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 ,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 ,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加强大区域内生猪产销衔接,生猪主销省份要主动与主产省份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实现大区域内供需大体平衡,除种猪和仔猪外 ,原则上活猪不跨大区域调运。推行猪肉产品冷链调运,加快建立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 、冷链流通  、冷鲜上市” 。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猪肉消费宣传引导,提高冷鲜肉消费比重 。

(二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屠宰企业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 、低温分割加工车间 、冷库等设施 ,提高生猪产品加工储藏能力 。鼓励屠宰企业配备必要的冷藏车等设备,提高长距离运输能力。鼓励生猪产品主销区建设标准化流通型冷库 、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鲜肉配送点 ,提高终端配送能力。

六、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二十一)加大金融政策支持 。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提高保险保额、扩大保险规模 ,并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鼓励地方继续开展并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 。创新金融信贷产品,探索将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为生猪生产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二十二)保障生猪养殖用地。各地区要遵循种养结合 、农牧循环的客观要求 ,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 ,合理安排新增生猪养殖用地。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合理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5亩上限,保障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要。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生猪生产,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支持政策措施。

(二十三)强化法治保障。加快修订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研究修订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健全生猪产业法律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督促养猪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加强对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依法查处生猪养殖、运输 、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 ,按照职责分工 ,加大工作力度 ,抓好工作落实 。各省(区、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国务院。明年国务院将适时开展生猪生产和供应情况督查 ,督查情况通报各地区。


国务院办公厅

2019年9月6日




XML地图